圖片引用自 http://jp.yamaha.com/
前言:
這篇文章是在說,為什麼我要開始寫這個部落格,我不知道最後會/可以寫幾篇,但網路上相關的資訊實在太少了,希望自己能貢獻一些東西留下來。就算是為了我自己也好,畢竟這是我的一個夢想。
=== 本文 ===
Electone,是山葉音樂系統中特有的樂器。臺灣山葉引進時,翻譯為 "電子琴",這或許是很直接的翻譯,但卻也很容易讓人誤會。
當你看到 "電子琴" 一詞時腦海裡會浮現 Electone 嗎?大多數人想到的,應該都是 "插電" 的 “單排鍵盤” 吧,當然這種類型的樂器也不乏專業編曲使用的鍵盤,或是樂團中的專業演奏鍵盤,但更多的,就是玩具型的電子琴,或是民俗活動中那種伴奏的電子琴。有時候,光是要跟人解釋什麼是 (指 Electone 的) 電子琴,大概就要花很多力氣了。
這東西在二十多年前還算蠻流行的,父母如果要送小孩去 "學琴",除了鋼琴之外,這也往往是一個選項,而我,就是那時候走上這條不歸路的小孩之一。Electone 因其 "電子化" 的本質,豐富的音色及輔助伴奏的特性,使得即使是初入門者,都能快速的有一些 "可聽" 的演奏成果。但如果繼續鑽研下去,以一般的情況來說,光演奏時能影響音色的因素就有:前觸鍵、後觸鍵、水平觸鍵、第一表情踏板、第二表情踏板這五種,然後有上、下、腳鍵盤、不同音色有不同的觸鍵方式,其中的技術成分並非從其他鍵盤樂器的思維中能輕易聯想的;而這只是演奏部分,我認為編曲能力的養成也是 Electone 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,不過這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但這件事情沒那麼單純,技術嘛,除了一分的天份,其他九十九分都是努力,哪有什麼練不來的?錯!大錯特錯!Electone 的沒落,除了臺灣山葉 "好像" 沒什麼在推之外 (我亂猜的,不要告我),最大的關鍵,就是 Electone 發展這四五十年來,產品規劃的錯誤。
Electone 這東西以往最為人詬病的是,新琴一直出,而且又很貴,但當你的程度往上走時,就需要更好的琴才有對應的功能讓你表現,例如上面講的五種影響音色因素,不好意思,這是最高階的琴才有那麼多種,早期的入門琴連前觸鍵都沒有。也因為如此,許多學琴的人就在山葉不斷出新琴的狀況下被洗掉了。中階琴要十多萬,高階琴直衝三十萬,有心有閒還要有錢才能一直練下去,做得到的人很少,而這就是第一個問題,物質面的問題。
再來,還有心理層面的問題。Electone 曲子的音色及對應設定是要與琴相匹配的 (所以你就算買了頂級琴也沒用,還是會有更新的頂級琴,然後新譜不支援舊琴),也就是說它不似鋼琴,練了一首曲子後,因為鋼琴俯拾即是 (至少在學校裡),要表演給其他人看很容易。Electone 學了半天,還沒辦法讓別人知道自己學了什麼,然後可能外人看到一臺鋼琴 or "電子琴",就說 "你不是有學琴嗎?彈來聽聽看呀" 此時什麼都做不了的那種無力感,彷彿這只是孤芳自賞的樂趣,要能堅持下去,很難。所以一個東西,很貴,又要一直買,買了就算練成了,還只有自己知道、沒辦法表演給別人看,這東西你說會做得起來嗎?
因為上述的問題、再加上當時的聯考升學制度,我的 Electone 之路,從 ME-200 開始,換到 EL-60,然後在二十年前中斷了,停在山葉電子琴五級;最後一首沒練成的曲子,是窪田宏的 5000 Watt Power。當時最好的琴是 EL-90,我媽說,等上了大學後比較有時間,如果我還有興趣的話,再買琴來練。但一臺快三十萬的琴,縱使當時的我不知道上了大學到底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光景,但我知道,練琴這件事,大概就到此告一段落了...
(第二集:小星星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